1、公司动态
建行去年净利3238.6亿增逾7%,个人住房贷款增至6.48万亿元
首份国有大行2022年业绩出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设银行3月29日晚间披露的2022年成绩单显示:去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3238.61亿元,较上年增长7.06%。2022年末,资产总额34.6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37%。
2022年建行营业收入同比微降,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224.73亿元,同比下滑0.22%。
渤海银行回应株洲预售资金挪用:正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
因擅自划扣恒大株洲誉苑等预售资金,渤海银行近日被湖南住建厅宣布切断合作。
对此,渤海银行长沙分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正在对上述事项进行核实,同时也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第一财经)
渤海银行2022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不良贷款实现“一降一平”
渤海银行发布2022年年报。该报告显示,渤海银行去年归母净利润为61.07亿元,同比下降29.23%;实现营业收入264.65亿元,同比下降9.35%。
从资产负债规模看,截至2022年末,渤海银行总资产达到1659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负债总额1.5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7%。
从资产质量看,渤海银行不良贷款实现“一降一平”。具体来看,截至去年12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8.07亿元,比上年末微降0.2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与上年末持平。(金融一线)
2、行业动态
费率压降下,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业绩增速见顶?
随着3月29日晚间嘉银金科业绩披露,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年报季进入尾声。过去一年显然是让金融科技行业忧虑的一年,除尾部企业净亏损同比缩窄外,头部和腰部企业净利润同比都出现较大下滑,龙头企业陆金所控股更是在去年四季度单季亏损8.06亿元。
“金融科技领域去年面临疫情冲击、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利率下行、资产质量下降和业务合规等多重挑战,金融科技公司策略上注重业务质量弱化规模增长,导致整体业绩出现下滑。”有分析人士表示,拓展市场、提高资产质量是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提升业绩的中短期策略,长期看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能力依然是用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在线上业务、长尾客户服务、用户体验、科技等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形成补充。(国际金融报)
助贷平台导流业务急刹车
严监管环境下,多家助贷平台导流业务紧急刹车。出于安全考虑,已将公司贷款产品端的导流业务自主下架,此举主要为避免线上导流线下以及为数据治理方面考虑。
除了部分已作下架举措的平台外,目前,也有不少助贷平台仍在观望中,虽未跟进下架处理,但自身也对合作方收紧了审核。“现在资金方疯狂要量,有钱放不出去,大家都在放水,很多黑中介也都趁势而起。”不少助贷行业人士认为,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亟待监管明确进一步细则。分析人士同样指出,预计会有更多平台收紧甚至下架导流业务,待进一步明确后再考虑如何开展业务,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北京商报)
3、监管政策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碳达峰碳中和要用好“胡萝卜+大棒”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胡萝卜+大棒”政策。碳价或者碳税属于“大棒”,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则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上海证券报)
预计检查银行机构2500家次!国家金监总局首次公开发文,今年执法办案重点明确
银保监会网站3月28日发布《2023年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部门预算》(下称《预算》),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2023年部门预算情况作出说明。
《预算》指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2023年收支总预算为1063081.87万元。《预算》是银保监会首次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发布的公文。
4、国内宏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