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看点】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满两月,再访南京“小汤山” 丨战疫新观察

来源:扬眼 2021-11-05 12:02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被市民亲切地称呼为南京“小汤山”。作为省、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自2020年1月收治第一例新冠病人,这三年来,按照平战结合的模式,这里一直是南京抗疫的主战场。2022年底,当“岁末”遇上“高峰”,这里的医护人员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随着新冠病人的陆续出院,如今的南京“小汤山”又是运转的?在元宵节前,记者再次来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探访。


(资料图)

南京“小汤山”

江苏人抗疫的“定海神针”

如果不是疫情,说起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可能很多南京人之前并不了解。这一于2016年建成,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是南京市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略之举。它一直静卧在群山环抱的青龙山生态自然景区,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让一座座城市仿佛瞬间按下了暂停键。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定点收治医院,被誉为南京的“小汤山”、南京的“火神山医院”。从1月20日首例疑似病例入院,到3月8日确诊病例出院,实现了零死亡率和100%治愈率,它发挥着抗疫“定海神针”的作用。

2020年9月25日,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应急工程启动扩建,南京“火神山”2.0横空出世。应急隔离病区的建成,为南京防疫收治能力加上了“双保险”,也为全省救治传染病提供了储备“扩容仓”。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发生疫情,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在24小时内全部腾空,全面收治新冠病人。

3天内开出3个ICU病区

应急和突发才是“常态”

自建成以来,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采用“平战结合”的模式————“战”时,积极应对各类新发与再现传染病,如新冠疫情暴发后,这里的医护人员与全市派来入驻的医学团队并肩作战,日以继夜地战斗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平”时——除了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它平日还是一家综合性医院,作为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是南京市艾滋病、结核病定点收治医疗单位。

ICU,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见证着医患与死神搏斗的瞬间。这里,此起彼伏的呼吸机、监护仪以及各种设备的机械声,与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交织在一起。“来,搭把手,一二三,翻!”2月3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医护人员正为一名60岁的男性患者翻身做俯卧位通气。他们把枕头放在患者身上,充分保护好可能的受压部位,在患者的身上和身下都盖上床单,上下两层床单沿左右相反方向卷紧,就像“包饺子”一样。固定好管路、患者肢体,一切准备就绪,在重症医学科主任郑以山的统一指挥下,7名医护人员拉动床单,合力帮病人整体翻身。

“目前我们ICU病区已经回复常态,住院病人只剩下17人。大部分因新冠引发重症的病人都已经出院,只有少数年纪大的、恢复期长的病人还住院进行康复。”郑以山告诉记者,每名患者每天都要定时进行俯卧位通气,以改善他们背侧的通气,让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

连轴转抢救、满负荷运转、千方百计扩充重症床位……去年12月底,面对的突如其来重症高峰,这里也面临着巨大压力。“11月开始,我们接诊的新冠病人就逐渐增多,12月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市里其他医院都开始陆续收治新冠病人。很多人觉得公卫中心可以‘歇歇’了,但我们同样丝毫没有喘息的时间。”郑以山说,“对我们来说,‘应急’和‘突发’,就是‘常态’!”

“一定要让病人觉得我有地方去,有地方救!”郑以山回忆,那段时间只要是有病人来ICU就加床,一个病区加完再扩一个病区。“我们在一夜之间开出一个ICU,最多3天启用了3个ICU病区。我们的每个ICU医生都能独当一面,带领一支‘混编’的重症救治团队作战。”郑以山说,全院最多一天收治了188个病人,光ICU一天收了20多个需要紧急插管的危重病人。

“应收尽收”何来的底气

“平战结合”让救治临危不乱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是守护市民生命安全的最前线,也是底线。郑以山说,它要为南京传染性疾病做医疗“兜底”,所有的病区都必须是应开尽开,应收尽收。“”

而“应收尽收”的底气,源于多年“平战结合”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应急救治预案。在各家医院都进入了应急的状态的时段,对于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来说,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郑以山有一个行李箱,整整三年没有收拾过,因为可能随时出发进隔离病区。他告诉记者,很多同事家里都有这样一个行李箱,经常说走就走,没有时间打包和整理。“快速组建是公卫的性质决定的,公卫医生是医生中的‘特种兵’,是随时都要进入作战状态。”郑以山说,他曾经在一年内四次进入隔离病区。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结核一病区主任胡春梅是江苏著名的结核病专家。和郑以山一样,“随时待命”是她这三年的状态。2020年,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她挺身而出,在春节前夕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

这三年来,胡春梅曾四次进入隔离病区,也曾经历过全院在24小时内整体腾空的紧张状态。但即便是“身经百战”,去年12月这波感染高峰对于医疗的巨大冲击,也让她始料未及。

“和之前在隔离病房的不一样,这一次病区里收的都是肺部感染较重的病人。”胡春梅告诉记者,从12月中旬开始,结核病区就陆续开始收治肺炎病人,病区短短几天之内就已经满员。“我们医院离市区较远,但是很多患者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认为我们这里的治疗经验更为丰富。”胡春梅说,病人数量的陡增,加上医护人员自己也都先后感染了,自己和战友们发烧仍坚守一线,那一个月的确是很难熬。本着“应收尽收”原则,医院不断调整优化诊疗,加上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她们最终顶住了这一波感染“风暴”的压力。

新冠应急隔离病区关闭

传染病救治“步履不停”

如今,江苏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已满第二个月。记者获悉,随着新冠病人的陆续出院,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新冠扩展的应急隔离病区已经关闭。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郑以山说,目前病区主要收治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肺结核病人,比如结核肠瘘、结核脑炎等病人。

结核病,曾是全球第一大传染病杀手。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承担着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结核病的救治任务,因为在国内极具知名度,各地的病人也会慕名而来。胡春梅所在结核科一病区,因新冠引起肺部感染的病人,都已经在春节前康复出院,病区恢复了正常的诊疗;而春节刚过,来自省内和周边省份的结核病人就陆续来“报到”,还没到正月十五,病区已经收满了病人。

“ICU医生,每天都在战斗。”郑以山告诉记者,去年大年三十,ICU就接收了一例外院转来患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产妇。这名产妇刚刚生下宝宝,却因为这一罕见的孕晚期“杀手”而命悬一线。为了不让刚刚出生的孩子失去母亲,郑以山组织团队连夜进行抢救,为此,他又没能回家过年。而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没有回家过年。

“但结果是好的!救治很成功,前天患者康复出院,出院那天一再地对我们表达感激之情。”郑以山动情地说,回想起抢救的那些日日夜夜,只有他们最清楚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对于公卫人来说,我们会始终保持着应急的状态,积累了专业、高效的抗疫作战能力,不管未来还会面临什么样新的情况,我们都有信心,也有足够的经验去面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视频 朱信智 陈金刚

剪辑 许倩倩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 疫情防控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你精选